与妻书原文及翻译(精选5篇)-九游会j9备用网址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浮生六记》 翻译标准
《浮生六记》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了夫妻闺房之乐,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权势礼法下的爱情悲剧,或写风尘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间的缠绵,很少涉及夫妻之情。别具慧眼的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林语堂先生对《浮生六记》的评价尤其高,对于书中的“陈芸”这一个女子,他简直赞美到无以复加,认为“陈芸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因为确有其人)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并非故甚其辞 。”对于书中沈复及陈芸这一对人间佳侣,他真恨不得就在他们的坟前对他们俩曾经在历史上留下一段最凄美动人的爱情寄予最真挚的颂赞。
《浮生六记》是用浅易文言文写成的文学作品,以作者所处的时代,民间白话小说已普遍流行,虽然在那个时代,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已经成为古典小说的最直接的媒介语文,但是在文人的圈子里,文言文仍然是他们最理想的表情达意的文字,因此,在这部自传体作品中,作为一位传统文人,作者沈复运用了典雅精练的文言文进行创作,读起来文从字顺,淋漓酣畅。
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林语堂先生也写过不少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 其中以《论翻译》影响最大。他在严复信达雅的基础上总结了三条标准: 忠实、通顺和美。同时,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释义为译者的三种责任: 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 对读者的责任以及对艺术的责任。他反对呆板的、字面上的忠实, 指出“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忠实须求传神”通顺的译文,林先生认为应该是以句为本位且根据中文心理行文的林先生是就英译汉而言。简言之, 通顺的译文应以句为本位且根据译文心理行文至于美的问题, 他认为“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 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 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简言之, 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标准可化为一个词—传神,用他的话说就是“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
1.人名的翻译
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能反映出他的理想抱负、性格气质。中国的文人常常在名字之外还有“字”、“号”来表明自己的志趣。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字”、“号”常有丰富的含义,下面赏析
林语堂在译本中对“字”、“号”的翻译艺术。
原文:异哉! 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
译文:this is very strange, so li po is your bosom friend, po chüyi is your first tutor.
原文:初不料陈淑珍乃李青莲知己。
译文:i didn’t know that you are a bosom friend of li po!
李白字“太白”,白居易字“乐天”,“青莲”来自李白的号“青莲居士”。为了减轻译语读者的阅读负担,译者没有把这些“字”、“号”译出,而是译成他们比较熟悉的名字。如果为了保持原文的文化韵味而把这些“字”、“号”全译出, 读者可能会不胜其繁,弃书而去的。
2.地名的翻译
原文:兄宜仍往扬州。
译文:you’d better stay away at yangchow for some time.
原文:神游其中,如登蓬岛。
译文:one could imagine oneself transported to some fairy region.
中国的许多地名与文学、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有关。地名中常包含重要的文化信息。扬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的地方,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然而这些信息如加在译文中会显得罗嗦,所以译者采用了直译的办法。“蓬岛”就是“蓬莱仙岛”,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译者用了意译的办法,让读者轻松领会文中这一暗喻的意思,做到了精当传神。
在《浮生六记》的翻译过程中,林语堂先生大胆地采用归化、异化等策略处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向西方读者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体现了他的“忠实、通顺和美”的三重标准。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很注重文化的传播,他一方面考虑到作为读者的外国友人的阅读需要,用简洁明了的方式,用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来传递中国文化,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保留中国文化的一些原汁原味,也保留了处于中国文化的专有名词,在一些翻译的方面也尽可能保留一些具有中国味道的翻译方式。同是在必要的时候就采取两种文化结合的方式,达到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2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增强,我国的涉外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也成为我国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外国游客对我国景区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了解主要通过专业导游人员的解说和景区内的中英双语标识的解说牌示上的英文解说。遗憾的是不少景区内的双语解说牌上的英文解说错误频出。不但没能准确传达景点信息和文化内涵,还给外国游客带来困惑,甚至产生误解,无法真正起到介绍景点、服务游客的作用。
徽州,古称新安、歙州。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称徽州,统辖一府六县,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古老的徽州地区既拥有黄山这一世界著名的5a级自然景观,又拥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景区内的双语解说牌是外国游客了解这些景观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徽州主要景区内的双语解说牌的英文翻译并不规范。主要有单词拼写错误、用词不当、语法错误以及句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样错误频出的双语解说牌显然无法起到宣传徽州、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
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从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论证并构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这一全新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具有“生态学”和“翻译学”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性质,可以看成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或是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1]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实质、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翻译过程以及译文评价标准做出了全新的解读和阐释”[2],创新性地提出了“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和“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
(一)翻译生态环境
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即“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整体,包括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相互作用的整体”。[3]“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在内的翻译环境。翻译生态环境既是制约译者进行最佳适应选择的多种因素集合,又是译者翻译过程中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基础。[4]所以说,“翻译生态环境”直接影响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对译者做出合理的适应性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三维转换”翻译法
“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的方法论,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5]“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语言形式方面进行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进行的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间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具体就是译者应当从目的语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原文,关注源语和译语文化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角度出发曲解源语;“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交际意图的转变,做到语言信息的转变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还关注源语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语中得以体现。
三、“三维转换”翻译方法指导下的景点解说牌翻译策略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適应性选择转换。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译者首先要注重语言形式是否规范。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选择、语言表达和行文习惯上存在很大差异。翻译时按照源语的字面意思和语序结构生搬硬套,必然会在语言生态层面引发源语和译语翻译失衡,导致源语语言信息传达失误。所以,翻译景区解说牌时要考虑到译语的整体生态环境,从易于读者接受的角度进行语言维度的转换,包括景点名称和景点介绍中词语的选择、句子结构的调整和修辞风格的转换等方面。
1.景点名称的翻译方法
景点名称的英译一般采取“地名音译、景名意译”的翻译原则。由于景区名称的复杂性,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更加实际有效的翻译原则指导。在同一个景区内,有时会出现不同地方解说牌对同一个景点的名称译法不一致。这会给外国游客带来困扰。在黄山翡翠谷景区,一个地方的解说牌上标识的英文名称为 “jade valley”,另一处为“feicuigu”。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在翻译时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即“feicui valley”。这种翻译首先采用了“专名音译”的方法,把“翡翠”译成 “feicui”,同时又采用了通名意译的方法,把“谷”译为“valley”。这样即保留了汉语景点名称的完整性,体现了“翡翠谷”的身份识别功能,同时意译的“ valley”又能够让外国游客了解“谷”的具体意义,兼顾了景点名称译名的信息性。
2.词语的选择
“水口”是徽州古村落中非常重要的公共设施,是村落的门户,一般位于村落与外界的交界处。 对于水口,西递景区内的解说牌上有这样一段介绍:“徽州古村倚水而居,在小溪的下游,离村数百米的地方,称作古村的水口。入了水口,即到了一村的地界。”在此解说牌上,“水口”被译为“water outlet”。 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给出的“outlet”的解释为“an outlet is a hole or pipe through which liquid or air can flow away”,即出水口、排气口。所以“water outlet”即为“水的出口”之意。然而,根据解说牌上的中文介绍,可知水口对于徽州古村落而言是门户,是进入古村的入口。所以,“water outlet”的翻译方式不能完全体现“水口”所蕴含的意义。根据语言维适应性转换的原则,可以把它翻译为“water entry”。这种翻译更能体现“水口”作为徽州古村落入口的含义。
3.语法问题的改进
旅游文本翻译中常出现的语法错误是徽州主要景区内双语解说牌翻译上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单词拼写错误、大小写使用混乱、标点符号不规范、句子成分残缺不全和句意不明确等方面。例如,在歙县牌坊群鲍家花园景区内,鲍文龄妻节孝坊与乐善好施坊、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鲍文渊妻节孝坊等七座牌坊共同组成了以“忠、孝、节、义”为核心的牌坊群。景区对于鲍文龄妻节孝坊的中英文解说如下: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建。鲍文龄妻汪氏,年廿五守节,抚孤子成立,四十五岁殁。
jiexiao memorial archway for the wife of bao wenling
built in 1769.bao wenling died when his wife wang was 25 years old.wang supported heronly son until he was grown and she never remarried.she died when she was 45.
这一段英文翻译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节孝”、“牌坊”二词具有文化内涵,译者用汉语拼音“jiexiao”和“memorial archway”对这两个词进行翻译,没有能够体现这两个词的文化内涵。这是文化维度转换中出现的问题。其次,从语法上看,“built in 1769.”这句话是不完整的。“heronly”应该是笔误,正确的写法为“her only”。“孤子”为鲍文龄和汪氏的孩子,所以改为“their only”更好加合理。“grown”是形容词,表示成年的、成熟的,与“up”连用可表示“成长,长大”。立此牌坊是为了赞颂汪氏独自抚养独子长大成人,所以这里用“brought up”更贴切一些。此外,译文重点不明确,主语转换频繁,行文结构松散,不能传达中文对汪氏节孝的赞颂之意。依据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中语言维适应性转换的翻译方法,可改译为:
chastity and filiality memorial archway for bao wenling’s wife
constructed in 1769,it was built in honor of ms. wang,bao wenling’s wife.she was only 25 years old when her husband died and brought up their only son all by herself.she never got remarried until she died at the age of 45.[6]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源语和译语之间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演变成各自语言中隐含的信息。对于同一文化的人们而言,这些隐含的信息是不言而喻的,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被省略以提高交际效率。然而,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生态环境会改变。当文本从源语文化生态被移植到译语文化生态时,那些在同一语言交流中被省略的隐含信息就会成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的障碍,影响交际的效果。因此,译者要对译语生态中损失的文化生态进行积极的修复和重构,注重源语和译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
1.意译加注释翻译法
黄山怪石是黄山风景区的“四绝”之一,常以形似或神似某种人兽形象、物件形态、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而命名。如“猴子观海”、“仙人背包”、“猪八戒吃西瓜”等。对于这些景观的英文翻译,如果仅仅是形似或神似某种人物或者动物形象,而不包含隐形的文化内涵,就可以如同景区解说牌所示,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如“猴子观海”翻译为“monkey viewing the sea”,“仙人背包”翻译为“fairies carrying the bags”。外国游客看到这个翻译就能直观地理解其所指的含义。但是,对于带有中国神话色彩的“猪八戒吃西瓜”这个名称,采用同样的方式,直接翻译为“zhu bajie eating the water melon”,就会令外国游客费解。因为“猪八戒”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話故事《西游记》当中的人物。“猪八戒吃西瓜”是其中最经典的片段之一,生动地刻画了猪八戒的贪吃、可爱的形象,以至于说到猪八戒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爱吃西瓜。但是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读过《西游记》的外国游客来说,“猪八戒”仅仅就是一个名称。他们不会在脑中再现出《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更不能理解这个神话故事所赋予这个景观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此类带有历史典故或神话故事的景观名称时,可以采用意译并加注释的方法来体现它的文化内涵。“猪八戒吃西瓜”可以改译为:“zhu bajie eating the water melon”(zhu bajie,also called pig king, is a classical image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ythic fiction“journey to the west”.)
2.音译加注释翻译法
徽州地区除了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很多人文景观都体现了徽州人民传统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和家族观念。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最具徽州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就是徽州牌坊。徽州牌坊不仅是我国古典建筑杰出的代表,更是徽州宗族文化和徽州人民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学优则仕”、“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流芳百世”等封建礼制和传统道德观念。[7]在徽州大多数景区内,“牌坊”被翻译成“memorial archway”。如前面示例中“鲍文龄妻节孝坊”就被翻译成“jiexiao memorial archway for the wife of bao wenling”。英文单词“archway”是“拱门”的意思。西方建筑中的拱门顶端一般为弯曲状,而徽州牌坊的顶部多为直线型。因此,英文单词“archway”与“牌坊”在语义上是不对等的。而且“牌坊”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译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音译的方式“pai fang”再通过追加注释(a huge stone gate-like architecture commending people’s chastity,fidelity,filialit,morality, etc.)的方法进行翻译。[8]其次,“鲍文龄妻节孝坊”中的“节孝”被译为“jiexiao”也是不适宜的。“节孝”不是这个牌坊的名称,而是指明了竖立此牌坊的目的:嘉奖鲍文龄妻子汪氏的“贞洁和孝义”,所以“节孝”应该译为“chastity and filiality”。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这块牌坊的文化内涵。
(三)交際维的适应性转换
交际维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源语和译语在交际意图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除了要关注双语在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上的传递之外,更要关注译文中交际意图的传递,即译文能否使译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反应。徽州地区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徽州景点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名和典故具有较强的文化色彩。在理解时需要具备较多的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对这些景点介绍翻译时要进行适当的改写补偿,改掉原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换成译语读者容易接受或更愿意接受的表达方式以保证文化信息和交际意图的有效传递。
许国牌坊坐落于歙县街头,与徽州府衙比邻。对于许国牌坊,景区给出如下介绍:许国(1527-1596)为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内阁重臣。万历时,他因决策云南平叛有功,被恩准在家乡建坊,因坊额有大书法家董其昌题“大学士”三字,故又名“大学士坊”。其译文为:
xuguo (1527-1596) served as important official across the reigning period of three emperors, namely jiajing, longqing and wanli. in wanli period (1573-1620) of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he was approved to establish a memorial archway for his right decision in putting down the yunnan insurgency. the archway was also known as“grand scholar archway”because three chinese characters “da xue shi”(a grand scholar) were dedicated to him by the outstanding calligrapher dong qichang. [9]
这段许国牌坊的介绍中出现了一系列明代皇帝的年号。如果全部按照原文翻译过来,不但译文繁琐,而且外国游客也不能准确理解这些年号具体含义及所指时间,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在翻译时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写,换成易于外国游客理解的具体时间。即:
xu guo (1527-1596),an important official in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was approved to establish a memorial archway for his right decision in putting down the yunnan insurgency. the archway was also known as“grand scholar archway” because three chinese characters “da xue shi”(a grand scholar) were dedicated to him by the outstanding calligrapher dong qichang.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3篇
这名青年翻译名叫费胜潮,曾先后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过50多个国家,在一些国际重大事件中,常常能在中国领导人身边发现他的身影。这位年仅35岁的青年才俊,是怎样一步步走进国家中枢机关,成为外交部的高级翻译的?在给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的岁月中,他又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经历呢?
一心为圆儿时梦,
“黑马”闯进外交部
1973年,费胜潮出生于武汉,在家排行老二。父亲费蒲生是一名大学教师,十分注重对子女的塑造,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父亲悉心栽培下,费胜潮从小就是个积极分子,热衷于校内外举办的各项活动,有“小外交家”之称。
费胜潮的中学生涯是在武汉外国语学校度过的,那时他对航空、船舶、兵器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果不到一年便翻完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中文版图书,于是不过瘾的他又找来相关的英文版图书阅读,这在无意中激发了他学英语的热情。很快,费胜潮成为学校里的英语佼佼者,常常参加校园里举办的英文辩论赛。
高中毕业时,发展全面、英语出众的费胜潮有望被保送到北京外国语大学。理科出身的父亲,自然主张儿子选择这样一所专业性很强的大学,将来成为一个实用的专业人才。但费胜潮却一心想报学科体系更为齐全的武汉大学,他认为,每个人面前其实一直存在着多条发展轨道,比如自己非常崇拜的,既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无比豪迈的诗人,还是自创一派的书法家……就自己而言,在其他大学同样可以学好外语。费胜潮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父亲,开明的父亲觉得儿子说得有理,遂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一进大学,费胜潮便选修了经济学的双学位,并先后加入学校多个社团。足球场上,肤色较深的他常常在对方的严密防守中找到空当,给对方制造危险,同伴们都叫他“黑马”。
1996年初夏,当同学们正忙着看招聘广告时,出类拔萃的费胜潮已经拿到了某世界顶尖级外企的录用通知书。但紧接着,外交部来到武汉大学招收翻译人才,费胜潮得知这一消息后,儿时的外交梦再次躁动起来:既然有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干吗不去试一试?
费胜潮一路过关斩将,凭着极富磁性的嗓音、出色的口语、扎实的学科基础赢得了考官的好感,顺利通过海选、初试。复试时,考官让费胜潮用英文谈谈对国企改革的看法。这时,平时对时事的关注发挥了作用,他滔滔不绝地道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面对这位谈吐不凡、镇定自若的年轻人,几位考官面带微笑,彼此会心地点了点头。
本以为大学期间的优异成绩能使自己在外交部大展宏图,谁知艰苦的军训结束后费胜潮才得知:每年像自己这样被招进外交部的名校尖子生有200多人,通过半年的“魔鬼训练”及层层考试,最终只有4~6人能进入翻译室英文处。
一天,一位前辈把大家带进一个房间,里面放着一台小电视机,滚动播出英国bbc和美国cnn两个频道的新闻。就在大家疑惑不解为什么一个电视机要不断地换台时,前辈发话了:“你们先听着吧。”几分钟后,前辈再一次发话:“现在你们把原话记下来。”他们一愣,原来是变着法儿考试,当底气十足的新人们拿起笔时,立马傻了,刚才听到的一句也记不住,两个台的新闻在脑海里不断地滚动,根本分不清哪是哪。大家这才理解外交翻译的要求:不仅要翻译功底好,而且还要有超强的记忆力,能在第一时间把过去几分钟内听到的话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而这些,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
经过近半年的训练,瘦了一圈的费胜潮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外交部英语翻译。
与领袖零距离接触,
外交翻译风光并辛苦着
在工作初期,费胜潮曾随财政部代表团访美,并被派往欧盟翻译总司学习同声传译。学成归国后,他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并担任国际会议的翻译。因为工作优秀,他多次在外交部年度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
在别人看来,无论是费胜潮所从事的工作还是他所处的位置,无疑都是风光十足。有一次,一位老同学从电视里认出了他,兴奋地给费胜潮打来电话:“‘黑马’,你小子行啊,我在央视频道中都看到了你!”电话这头,费胜潮脸上写满了淡定,他知道,风光背后的付出与辛苦,只有自己清楚。
由于现任国家领导人大多有极强的工科背景,熟悉工业领域,提问非常专业,而外交部翻译们又多为纯语言或者文科出身,所以每次提前几天接到任务后,费胜潮便要立即展开准备工作。有一次,他得知温总理在行程中有可能会参观某光纤厂,便立即上网查看那家企业的概况,并且将所有专业词汇牢记于心。尽管费胜潮苦下工夫,结果在翻译时还是遇到了“拦路虎”,不知道一个新出现的词怎么翻译。情急之下,他只好询问身边的陪同人员,了解清楚后才根据意思翻译出来。事后,温总理并没责备费胜潮,而是温和地告诉他:“不会翻译不要紧,翻译错了可不行。”总理的严谨、宽容让费胜潮深为折服。
经历了这件事,费胜潮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在涉及可能被参观的企业时,费胜潮不仅要求自己清楚该企业的运营情况、主要产品,还要了解产品的工艺流程、机器的工作原理,甚至向团队、教授请教。有时他提出的一些问题的专业程度,让教授都难以相信他是文科出身。
随着经验的丰富,费胜潮的表现愈加出众,并逐渐有了在记者招待会现场翻译的机会。如果说陪同翻译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询问身边的人,那么,记者招待会上同声传译则要求准确、高效、高质。记者招待会向全国乃至全球直播,关乎国家形象,容不得半点差错,对翻译人员的挑战难度可想而知。
费胜潮力求不打无准备之仗,但因为事先不知道刁钻的记者们会问什么样的问题,也不知道领导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回答,所以日常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辛苦――为了熟知政策,必须阅读中央有关会议文件、人民日报社论;为了补充信息,要关注媒体报道、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阅读外电、外报,上网浏览信息,等等,一切可能在记者会上被涉及的内容都要做到未雨绸缪。
2006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前夕,费胜潮从《人民日报》上了解到,温总理在一周前参加人大甘肃团组讨论的时候,讲了“知难不难,迎难而上”这么一句话。记者会那天,温总理在回答提问时再次提到了这句话,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延伸。温总理一段话讲完,胸有成竹的费胜潮脱口而出:“when you know it is difficult,it may be less difficult.we need to face up to the difficulties……”
虽为高级翻译,但费胜潮也出过差错。有一次举行记者招待会,接近尾声时,凤凰卫视的记者用中文提了一个问题,翻译起来并不难,费胜潮脱口而出,但全场大笑,领导人也笑了,顿时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用中文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下来后,他自嘲道:“脑子里的扳道工扳错了道。”
因工作属性,费胜潮有幸零距离接触领导人,欣赏领导人,也揣摩领导人。他说:“日积月累中,我增长的不仅仅是翻译水平。”
2005年4月,温总理在访问印度的时候,应邀在德里理工大学发表演讲。德里理工大学在排名和水平上相当于我国的清华大学。演讲之后是台下学生提问环节,有一位印度大学生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温总理,相信您也了解,德里理工大学在印度乃至世界的地位很高。我知道现在中国发展很快,那么究竟还要多少年时间,中国才能有像德里理工大学这么好的大学?”这个提问或许在我们中国人听来有些可笑,但从他热切的表情上看,并不存在故意挑衅或者轻视,只是反映出印度大学生对中国大学情况的不了解。
温总理并没有正面反驳那名印度大学生的提问,而是先简单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中国大学现在有1000多所,在校学生有1900多万。”这两个数据刚一出口,在座的印度大学生都发出惊呼声,显然,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大学教育是这么一个水平。然后,温总理才提到北大、清华。最后,温总理还不忘说:“我们中国大学生也非常希望加强与印度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当时现场的气氛非常好,提问的印度大学生可能会为自己的提问而感到懊悔,可是他不会觉得受到了嘲笑,也不会带着负面的情绪离开会场。费胜潮不无感慨地说:“作为一名身处现场的翻译,我从总理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当别人向我提问的时候,甚至别人提出让我难堪的问题时,我也不一定要跟人争论一番。争论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完全可以通过和缓、迂回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
绝对挑战,
将总理的话翻译给全球观众
由于工作繁忙,结婚三年来,费胜潮一直没有机会带妻子和女儿回武汉老家,直到2007年5月一家人才如愿以偿,得以大团聚。虽然在老家只待了三四天,但费胜潮仍时不时看新闻、上人民网关注温总理的活动,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他来说,工作几乎贯穿在生活中的每一天,但他从不把工作中的紧张情绪和压力带回家。每次进屋前,他一定是以满脸的笑容等待妻子的开门。
随着2008年春节的临近,费胜潮早早向妻子许下心愿:这个春节,一定抽空陪她跟女儿出去度一次假。然而就在春节前一周,曾在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担任温总理“两会”记者会现场翻译的费胜潮再次接到任务: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中担任总理的翻译。每年“两会”中的总理答记者问都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记者招待会之一,也是最受海内外媒体关注的记者招待会之一,全球有十多亿观众收看现场直播。在这个舞台上担任翻译,可是翻译人员毕生的追求啊!
为了全身心投入准备工作,费胜潮放弃了度假的打算,他心疼地对妻子说:“佳佳,你看……”没等他把话说完,妻子俞佳抢先说:“你就放心准备去吧,一定不能让总理的话打了折扣。至于度假,等你这次忙过了,我们再另作安排……”费胜潮搂着妻子,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费胜潮与俞佳是中学同学,两人直到大学才确立恋爱关系。虽然工作地点都在北京,费胜潮却不像其他人那样常常陪在女友身边,有时他一年当中有140多天都在世界各地飞。刚开始,俞佳对费胜潮有些小小的怨言,但后来两人的婚礼,让俞佳对丈夫理解了许多。
那一天,外交部有27对新人结婚。当天早晨,新人、嘉宾还有外交部各级领导都聚集在外交部驻通州的基地,等待主婚人唐家璇部长到来。可是左等右等,唐部长始终没有出现,等来的是王国章书记,还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刚刚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不过婚礼没有取消,照常进行,王书记主持了婚礼。当天下午,王书记作为特别行动小组的组长,乘专机飞往南斯拉夫,而费胜潮也积极投入到对美交涉索赔的谈判翻译工作中。
这次特殊而带有几分遗憾的婚礼,让小两口生平第一次意识到小家的幸福和国家的安全之间的联系竟是如此紧密,也因为亲身经历了这次不寻常的婚礼,俞佳对丈夫再也没有怨言。
得到妻子的体谅后,费胜潮马不停蹄地开始为记者招待会做准备。费胜潮说,虽然现场翻译只是他一人,但背后却是整个翻译室集体。在他接到任务的同时,翻译室的其他40多人也都进入了高度紧张状态,帮他收集材料。此外,翻译室还为费胜潮召开了一次“模拟记者招待会”,让同事们扮演发言人和各国媒体记者,从刁钻的角度来设想问题,费胜潮现场翻译,大家再从专业的角度来挑翻译中的不足,商量什么情况用什么词可能会更好。那段时间,费胜潮几乎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为了节省车程时间,好几个晚上,他直接趴在办公桌上小睡一会儿,然后洗个脸继续“战斗”。
2008年3月18日,“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等一句句爱国情深、慷慨激昂的诗词古语温总理脱口而出。当电视机前的观众欣赏温总理的妙语连珠时,台下有人为坐在总理身边的费胜潮捏了一把汗,别说是同声传译,就是私下翻译也得琢磨好几天啊。但每当温总理话音刚落,费胜潮流利的英文翻译声就已经从话筒传出,记者招待会结束,中外记者如潮的掌声响彻人民大会堂。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翻译英语影片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提炼和再加工,即要保持原片的风格,又要力图简明易读,从而使观众更好地欣赏英语影片。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大量入境影片的欣赏水平也日益增高。大量国外影片的引进。市场对外语片字幕翻译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当前英语影片字幕翻译的标准很不统一。这无疑会影响影片的质量,本文旨在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就如何翻译英文字幕进行探讨。
一、保持原片风格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应达到的境界应该是尽可能地保持原片的风格,从而让国内观众领略到英文原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近些年来,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日益高涨,国人的英文水平也普遍提高,所以在影片的中文字幕当中保持原汁原味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达到保持原片风格的这种要求呢?
1 准确理解原文,正确传达语意。中文字幕翻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做到准确理解英文原文。译者若遇到翻译不通或不确定的地方应仔细查阅工具书,不应望文生义,否则会影响原文的真正含义。例如,sweet meat是英文中很常见的一个表达方式,意义为“密饯”,但在某部影片当中却有人翻译成了“甜肉”。英文中还有一些相似表达方式,诸如红肉“red meat”,译为牛羊肉:白肉“white meat”译为鸡肉。在电影《公主日记2》中,主人公在讨论昆虫时提到的英国着名生物学家“大卫·艾登堡”竟被翻译成“福尔摩斯”。影片《钢木兰》有这样一幕:谢尔比对妈妈不满,她认为妈妈为自己的婚礼请了九个女傧相过于虚荣,就引用了爸爸引用过的一位诗人的话来讽刺她:an ounce of pretension is worth a pound 0fmanure,然而译者却将其译成“一份自命不凡能够换得一份收获”,不仅原来的讽刺意味完全消失,而且含义也与原文相距甚远。它的原文意思是“一盎司虚荣能换得一磅大粪”,虽然粗俗,却把诗人痛恨虚荣的心情表达得非常到位,直接翻译更能体现原作的本意。
2 学习原语所在的文化,做出恰当的翻译。翻译人员还会经常遇到涉及文化背景的词语,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让观众感到不知其所云。某部影片曾出现了这样的字幕:“他犯了第七诫”这样涉及西方文化背景的语句,中国观众恐怕很难读懂其中的涵义,因为大多数人可能不了解西方基督教《圣经》里“摩西十诫”中的第七诫为杀人,所以对白“hecommitted the seventh commendament”可以翻译成“他犯了杀人罪”,这样的字幕翻译便一目了然了。类似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有些译者将“pulling my leg”翻译成了“拖我的后腿”(应译成“同我开玩笑”),还有,影片《木乃伊归来》中有句台词:“he went out west”,看似简单,如把这句译为“他去了美国的大西部”。好象很准确,但如果看了影片之后,我们就会意识到片中被提及的人物已经死了,很显然自相矛盾,但如果我们了解了这种表达方式正是英文中“某人去世”的委婉语之一的话,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可见,影片对白可能会出现大量涉及原语所在的历史背景的内容,若不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正确、合理地翻译。
3 了解专有名词,符合统一翻译。译名翻译要统一,按照惯例,人名、地名都是需要翻译的,wto,cia,fbi等大家都知道的缩写,可以翻译或是直接引用。译名要按照约定俗成的标准,比如美国总统kennedy,翻译成“肯尼迪”,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总统的名字。你非要翻成“克妮帝”,别人就不明白了。这些名称的译法可以参照辞典的标准,词典上没有的,可以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通常网页上会有相关译名。实在找不到的,可以自己按照音标翻译,但要注意男女性别差异。所以,电影和电视剧的多人翻译,需要一个完善的翻译校对机制来进行规范。
二、译文应以简明易读为基础
电影是一种声画艺术,观看一部带有字幕的外国影片对于目的观众意味着进行一场剧烈的脑力活动,因为他们在解读密集的画面信息的同时还要分散注意去阅读银幕下面的文字。为使字幕达到简洁易读之目的,下面以影片《断背山》为例,依据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各种版本的字幕翻译,探讨影片翻译中译者应注意的几点因素:
1 避免译文出现“英语式的汉语”。由于中西方表达习惯的差异,翻译时应尽量使译文符合日常汉语的说话习惯。如埃尼斯的妻子让他给小阿尔玛擦鼻子。埃尼斯回答到:“ if i hadthree hands,l could,”译文:要是我有三只手。我就可以。显然这种翻译虽能达意。但书面味太浓。不如翻译成“我简直腾不开手。”再比如埃尼斯害怕妻子说出杰克和他的关系,因而举起拳头威胁道:"you do it and i 'll make you eatthe fucking floor'’。译文:你敢喊。我就让你啃地板。此种翻译让人觉得埃尼斯是在讲笑话。降低了威胁,警示的语气。如果改成:你敢喊,我就把你打翻在地。这样的译文读起来既简单明了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 译文应避免“罗嗦”。字幕翻译不同于一般的书面翻译。它是通过画面。剧情和声音等多重信息渠道的共同配合来传情达意。有时翻译得太“全”反而使字幕的作用喧宾夺主。比如杰克说自己的妻子:“lureen’sgood at making hard deals jn the machinerybusiness,”根据剧情翻译成:萝琳很会谈生意。但如果翻译成:“萝琳十分擅长做农业机械方面的生意,而且任何难题都难不了她。”则使译文变得冗长拖沓。
3 译文应降低“文化干扰”。字幕翻译应该削减文化隔阂对观众产生的理解障碍。例如影片中阿尔玛对丈夫埃尼斯所说到:“…it comegeneral delivery,”中的"general delivery"不能按字面理解为:普通邮寄。因为general delivery是以前美国邮局在不清楚收件人地址的情况下邮寄信件的一种方法。只要信件上写明受件人大概住在哪一带,便可将信件邮出。为了降低文化干扰可以把整句翻译为:不确定住址邮寄过来的。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范文第5篇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9年3月13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从容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声情并茂,文采飞扬。此时,温总理左边一位青年在纸上快速地记录着,每当总理话音甫落,他的英文翻译声便从话筒传出,语音流畅,表述准确。
这名青年名叫费胜潮,曾先后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过50多个国家,在一些国际重大事件中,常常能在中国领导人身边发现他的身影。他是怎样一步步走进国家中枢机关、成为外交部的高级翻译的?在给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的岁月中,他又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经历呢?
一心为圆幼时梦,
“黑马”闯进外交部
今年36岁的费胜潮出生于江城武汉,在家排行老二。父亲费蒲生是一名大学教师,十分注重对子女的塑造。费胜潮从小就是个积极分子,热衷于校内外举办的各项活动,有“小外交家”之称。
费胜潮的中学生涯是在武汉外国语学校度过的,那时他对航空、船舶、兵器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果不到一年便翻完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中文版图书,于是不过瘾的他又找来相关的英文版图书阅读,这在无意中激发了他学英语的热情。很快,费胜潮成为了学校里的英语佼佼者,常常参加校园里举办的英文辩论赛。
高中毕业时,发展全面、英语出众的费胜潮有望被保送到北京外国语大学。理科出身的父亲,自然主张儿子选择这样一所专业性很强的大学,将来成为一个实用的专业人才。但费胜潮却一心想报读学科体系更为齐全的武汉大学,他认为,每个人面前其实一直存在着多条发展轨道,比如自己非常崇拜的主席,既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无比豪迈的诗人,还是自创一派的书法家……就自己而言,在其他大学同样可以学好外语。费胜潮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父亲,开明的父亲觉得儿子说得有理,遂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一进大学,费胜潮便选修了经济学的双学位,并先后加入学校多个社团。足球场上,肤色较深的他常常在对方的严密防守中找到空当,给对方制造危险,同伴们都叫他“黑马”。
1996年初夏,当同学们正忙着看招聘广告时,出类拔萃的费胜潮已经拿到了某世界顶尖级外企的录用通知。但就在这时,外交部来到武汉大学招收翻译人才,费胜潮得知这一消息后,儿时的外交梦再次躁动起来:既然有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干吗不去试一试?
凭着极富磁性的嗓音、出色的口语、扎实的学科基础赢得考官的好感,费胜潮顺利通过海选、初试。复试时,考官让费胜潮用英文谈谈对国企改革的看法。这时,平时对时事的关注发挥了作用,他滔滔不绝地道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面对这位谈吐不凡、镇定自若的年轻人,几位考官面带微笑,彼此会心地点了点头。
本以为大学期间的优异成绩能使自己在外交部大展宏图,谁知艰苦的军训结束后费胜潮才得知:每年像自己这样被招进外交部的名校尖子生有200多人,通过半年的“魔鬼训练”及层层考试,最终只有4―6人能进入翻译室英文处。
一天,一位前辈把大家带进一个房间,里面放着一台小电视,滚动播出英国bbc和美国cnn两个频道的新闻。就在大家疑惑不解为什么一个电视机要不断地换台时,前辈发话了:“你们先听着吧。”几分钟后,前辈再一次发话:“现在你们把原话记下来。”他们一愣,原来是变着法儿考试,当底气十足的新人们拿起笔时,立马傻了,刚才听到的一句也记不住,两个台的新闻在脑海里不断地滚动,根本分不清哪是哪。大家这才理解外交翻译的要求:不仅要翻译功底好,而且还要有超强的记忆力,能在第一时间把过去几分钟内听到的话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而这些,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
经过近半年的训练,瘦了一圈的费胜潮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外交部英语翻译。
与领袖零距离接触,
外交翻译风光并辛苦着
在工作初期,费胜潮曾随财政部代表团访美,并被派往欧盟翻译总司学习同声传译。学成归国后,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并担任国际会议的翻译。因为工作优秀,他多次在外交部年度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等次。
在别人看来,无论是费胜潮所从事的工作还是他所处的位置,无疑都是风光十足。有一次,一位老同学从电视里认出了他,兴奋地给费胜潮打来电话:“‘黑马’,你小子行啊,我在央视频道中都看到了你!”电话这头,费胜潮脸上写满了淡定,他知道,风光背后的付出与辛苦,只有自己清楚。
由于现任国家领导人大多有极强的工科背景,熟悉工业领域,言谈非常专业,而外交部翻译们又多为纯语言或者文科出身,所以每次提前几天接到任务后,费胜潮便要立即展开准备工作。有一次,他得知温总理在行程中有可能会参观某光纤厂,便立即上网查看那家企业的概况,并且将所有专业词汇牢记于心。尽管费胜潮苦下工夫,结果在翻译时还是遇到了“拦路虎”,不知道一个新出现的词怎么翻译。情急之下,他只好询问身边的陪同人员,了解清楚后才根据意思翻译出来。事后,温总理并没责备费胜潮,而是温和地告诉他:“不会翻译不要紧,翻译错了可不行。”总理的严谨、宽容让费胜潮深为折服。
经历了这件事,费胜潮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在涉及可能被参观的企业时,费胜潮不仅要求自己清楚该企业的运营情况、主要产品,还要了解产品的工艺流程、机器的工作原理,甚至向团队、教授请教。有时他提出的一些问题的专业程度,让教授都难以相信他是文科出身。
随着经验的丰富,费胜潮的表现愈加出众,并逐渐有了在记者招待会现场翻译的机会。如果说陪同翻译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询问身边的人,那么,记者招待会上同声传译则要求准确、高效、高质。记者招待会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直播,关乎着国家形象,容不得半点差错,对翻译人员的挑战难度可想而知。
费胜潮力求不打无准备之仗,但因为事先不知道刁钻的记者们会问什么样的问题,也不知道领导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回答,所以日常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辛苦――为了熟知政策,必须阅读中央有关会议文件、人民日报社论;为了补充信息,要关注媒体报道、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阅读外电、外报,上网浏览信息等等,一切可能在记者会上被涉及的内容都要做到未雨绸缪。
2006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前夕,费胜潮从《人民日报》上了解到,温总理在一周前参加人大甘肃团组讨论的时候,讲了“知难不难,迎难而上”这么一句话。记者会那天,温总理在回答提问时再次提到了这句话,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延伸。温总理一段话讲完,胸有成竹的费胜潮脱口而出:“when you know it is difficult,it may be less diffi-cult.we need to face up to the difficulties……”
虽为高级翻译,但费胜潮也出过差错。有一次举行记者招待会,接近尾声时,凤凰卫视的记者用中文提了一个问题,翻译起来并不难,费胜潮脱口而出,但全场大笑,领导人也笑了,顿时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用中文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下来后,他自嘲道:“脑子里的扳道工扳错了道。”
因工作属性,费胜潮有幸零距离接触着领导人,欣赏着领导人,也揣摩着领导人。他说,“日积月累中,我增长的不仅仅是翻译水平。”
2005年4月,温总理在访问印度的时候,应邀在德里理工大学发表演讲。德里理工大学在排名和水平上相当于中国的清华大学。演讲之后是台下学生提问环节,有一位印度大学生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温总理,相信您也了解,德里理工大学在印度乃至世界的地位很高。我知道现在中国发展很快,那么究竟还要多少年时间,中国才能有像德里理工大学这么好的大学?”这个提问或许在我们中国人听来有些可笑,但从他热切的表情上看,并不存在故意挑衅或者轻视,只是反映出印度大学生对中国大学情况的不了解。
温总理并没有正面反驳那名印度学生的提问,而是貌似风马牛不相及地简单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中国大学现在有1000多所,在校学生有1900多万。”这两个数据刚一出口,在座的印度大学生都发出惊呼声,显然,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大学教育是这么一个水平。然后,温总理才提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定位。最后,温总理还不忘说:“我们中国大学生也非常希望加强与印度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当时现场的气氛非常好,提问的印度大学生可能会为自己的提问而感到懊悔,可是他不会觉得受到了嘲笑,也不会带有负面的情绪离开会场。费胜潮不无感慨地说:“作为一名身处现场的翻译,我从总理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当别人向我提问的时候,甚至别人提出让我难堪的问题,我也不一定要跟人争论一番。争论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完全可以通过和缓、迂回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
绝对挑战,连续四年
担任总理的“两会”翻译
由于工作繁忙,结婚三年来,费胜潮一直没有机会带妻子和女儿回过武汉老家,直到2007年5月一家人才如愿以偿,得以大团聚。虽然在老家只待了三四天,但费胜潮仍时不时看新闻、上人民网关注温总理的活动,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他来说,工作几乎贯穿着生活中的每一天,但他从不把工作中的紧张情绪和压力带回家。每次进屋前,他一定是以满脸的笑容等待妻子的开门。
随着2009年春节的临近,费胜潮早早向妻子许下心愿:这个春节,一定抽空陪她跟女儿出去度一次假。然而就在春节前一周,曾在2006、2007、2008年连续三年担任温总理“两会”记者会现场翻译的费胜潮再次接到任务: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中担任总理的翻译。每年“两会”中的总理答记者问都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记者招待会之一,也是最受海内外媒体关注的记者招待会之一,全球有十多亿观众收看现场直播。在这个舞台上担任翻译,可是翻译人员毕生的追求啊!
为了全心投入准备工作,费胜潮放弃了度假的打算,他心疼地对妻子说:“佳佳,你看……”没等他把话说完,妻子俞佳抢道:“你就放心准备去吧,一定不能让总理的话打了折扣。至于度假,等你这次忙过了,我们再另作安排……”费胜潮搂着妻子,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费胜潮与俞佳是中学同学,两人直到大学才确立恋爱关系。虽然工作地点都在北京,费胜潮却不像其他人那样常常陪在女友身边,有的时候他一年当中有140多天都在世界各地飞。刚开始,俞佳对费胜潮有些小小的怨言,但后来两人的婚礼,让俞佳对丈夫理解了许多。
那一天,外交部有27对新人结婚。当天早晨,新人、嘉宾还有外交部各级领导都聚集在外交部驻通州的基地,等待主婚人唐家璇部长到来。可是左等右等,唐部长始终没有出现,等来的是王国章书记,还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刚刚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不过婚礼没有取消,照常进行,王书记主持了婚礼。当天下午,王书记作为特别行动小组的组长,乘专机飞往南斯拉夫,而费胜潮也积极投入到对美交涉索赔的谈判翻译工作中。
这次特殊而带有几分遗憾的婚礼,让小两口生平第一次意识到小家的幸福和国家的安全之间的联系竟是如此紧密,也因为亲身经历了这次不寻常的婚礼,俞佳对丈夫再也没有怨言。
得到妻子的体谅后,费胜潮马不停蹄地开始为记者招待会做准备。费胜潮说,虽然现场翻译只是他一人,但背后却是整个翻译室的人集体在支持。在他接到任务的同时,翻译室的其他40多人也都进入了高度紧张状态,帮他到处收集材料。此外,翻译室还为费胜潮召开了一次“模拟记者招待会”,让同事们扮演发言人和各国媒体记者,从刁钻的角度来设想问题,费胜潮现场翻译,大家再从专业的角度来挑翻译中的不足,商量什么情况用什么词可能会更好。那段时间,费胜潮几乎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为了节省车程时间,好几个晚上,他直接趴在办公桌上小睡一会,然后洗个脸继续“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