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会j9备用网址-ag九游会j9官方网站 > 散文 > 抒情散文

关于母亲的散文五篇-九游会j9备用网址

散文网 2023-04-12 14:46:20
关于母亲的散文篇1

今天,你是否依旧匆忙?

一生操劳,你疲惫不堪地把希望耕种,

一世爱抚,你无怨无悔地把关怀轻扬。

岁月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忧虑在你双鬓增添许许银丝,

只为将我抚养!

我站在拂晓的柔情中,轻松地抖落掉一地愁苦,

是否有寄托思念的鸿,带去我无法消除的怅惘?

在记忆的岔口抹上一缕绯红,泪洒在温热的牛奶,

求得母亲的一份份感动,喘息成挥之不去的过往。

痛彻心扉的分娩之苦,换来我脆弱的啼哭,

尔后的日子,你跋涉着坚韧的年轮,风雨无阻。

你含着泪把我的生命种植在故乡的原野,

沉默的世纪,在我的灵魂里复苏。

体弱多病的我,不知让你承受了多少绝望与苦楚?

三天两头奔跑在医院,打点滴,上氧气,甚至休克,

连医生都宣告没救了,你却是那么的执拗。

成长的过程,蕴含了你无比的酸辛,

坚定的眼神,厮守着那多情的热土。

那些无法偿还的恩情,只有用朴素的笔调写成祝福,

沿着记忆的山路寻你,和风尽情地把对你的感激倾诉。

如今,我把梦呓的青色四月写在你的白发和皱纹里,

那个丢失了的明媚春天,是大山和飞翔的秘密。

你的双手收拢了磨砺的时光,皎洁的月光之下,

你为何泪流满面,有什么难言的悲戚?

潮湿的季节,你坚硬的筋骨被浸了一种风湿,

随天气变化而发作,稚痛,弯了膝。

而你依旧无法放下你手里的活,只因我的不争气。

我用模糊的语言道出为人子的不忠不孝,

往事的浮现、思亲的情感,不由得思绪纷繁、心底抽泣。

关于母亲的散文篇2

一、散文还是小说

文章的体裁决定着老师的教法,关于本篇的体裁,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散文。

中职语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中收录本篇文章,此单元收录均为散文。若是散文,当属记叙性散文。它不同于小说的叙事记人写景,“叙事往往只叙述事件的某些片段,记人只记人物的某些侧面,写景只写景物的某些方面;而且这些事、人、景大多只是作者接触过的,作者也多以第一人称‘我’为线索将事件的某些片段、人物的某些侧面和景物的某些方面连缀起来。”[1]散文与小说最大的区别存在真实性。莫言先生在瑞典文学院诺贝尔颁奖会上的演讲中提到:“他最后悔的一件事是小时候跟着母亲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放学回家后看见母亲泪流满面,说‘儿子,今天你让母亲丢脸了’”。这段话有力证明了文中几个最重要细节的真实性。

另一种是小说。

事实上,许多教学参考都将此篇看作小说,而且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也会按照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文本。

关于小说,韦勒克、沃沦认为,“想象性的文学就是‘小说’,也就是谎言”,“伟大的小说家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2]可见,“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若将本篇看作小说,要解释清楚两点:一是本文具有小说的三要素特征:即有“我”、“母亲”、“老太太”三个人物;有母亲决定卖白菜、我和母亲卖白菜、老太太买白菜后又因我多算一毛钱而退菜的完整、曲折、生动的情节;同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1967年,那是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二是本文可能也具有一定的虚构性。如老太太的肖像描写,她卖菜讨价还价、付账等诸多细节是否因写作的需要存在一定的文学想象;还有毕竟作者当年才12岁,而写作时是在几十年之后,记忆也可能会有误差。那么,《卖白菜》究竟是散文还是小说?笔者认为:该文属于边缘文学体裁中的纪实小说。边缘文学体裁“既含有某种文学体裁的因素,也含有其他文学体裁的因素,”[1]而《卖白菜》既有散文特点,又有小说的要素,因此是边缘文学体裁。纪实小说与传统小说的本质区别在于它的纪实性,“它是纪实与小说相结合的产物。”[1]《卖白菜》同样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因此是纪实小说。

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极度的物质贫困会给人的行为带来怎样的影响,这就涉及到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是解读本篇的关键所在。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本篇中表现如下:

一是有利于人物的塑造,能够揭示人物(事件)命运的社会原因。文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1967年冬,当中国物质极度匮乏,农村很多地方都是“糠菜半年粮”。因为贫穷,母亲才不得不下决心卖掉仅剩下的三棵白菜。文章运用了动作、心理、语言、细节等多种表现手法,交代了母亲要卖掉白菜时的前后心理活动,也写了“我”对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的心态。因为贫穷,买白菜的孤寡老人才会一再挑剔,讨价还价,仔细称量,小心付账,从而让“我”厌恶。文章也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写孤寡老人,通过她的言行举止也再现了物质匮乏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因为贫穷,才会发生仅因多算一毛钱而退货的事实,才会发生后来母亲流泪让我终生难忘的一幕。

二是更好的揭示“人穷不能志短,再穷也要真诚”的主题。文中结尾,母亲因“我”多算了人家一毛钱而“坐在灶前发呆”,“眼睛红红地看着我”,“两行眼泪就挂在腮上”。这与前文中母亲坚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因儿子的不诚实母亲才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一对比凸显了母亲为人处事的态度,这也正是母亲的高尚之处:贫穷不可耻,可耻的是不诚实。

三、童心和诗心结构的对应

文中的叙事人“我”12岁,这就形成了本文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童心和诗心结构的对应关系。表现为: 首先“我”的感情是本真的。“儿童由于身心未发展成熟或未完全发展成熟,他们还未被世俗的灰尘所污染,他们以自己的裸的心灵去面对世界,因此世界在他们眼中心中是一种本真的存在。”[3]“我”在文中的情感态度是自然的,毫不掩饰的。而且“我”对母亲决定要卖白菜的心理反映是儿童式的。当感觉母亲要卖白菜时,“我”先是悲伤地试问;当清楚真的要卖白菜时,“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当确认要卖白菜时,“我”哽咽,“我”大哭。因为“我”毕竟是个孩子,不知在母亲面前虚假掩饰自己的情感。“我”对母亲的感情是本真的。“我”敬重母亲,知道她做的事是对的,对她要卖白菜“我”不敢反抗,只有悲伤、流泪。虽然不情愿帮她送白菜,但还是去了,怕她生气。“我”也依恋母亲,能感觉到母亲的温暖,“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更爱母亲,怕她伤心,当看到她因我流泪时,“我”吓哭了,连话都说不完整,心中沉痛,终身难忘。而“我”对老太太的态度则相反,“我”极其厌恶老太太,“我”本来心情就不好,她还拽我家小白菜的根,戳坏其他白菜,并对白菜指指点点,因此“我”对她说话很冲,像火药桶。更让人生气的是,她竟“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而这本该是我们吃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于是,“我”利用老太太不会算账的机会故意多算一毛钱,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愤懑。

其次“我”呈现出“我向思维”的特点。

“我向思维”的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等同于有生命的‘我’不能区分有生命的现象和无生命的现象,而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加以对待。”[3]文中主要表现在“我”与白菜的亲密关系上。在缺吃的年代,白菜既是美食,也是“我”的伙伴。“我”甚至清楚白菜的精确数量一百零四棵(只有儿童才会有兴趣数数),因为它们是“我”和母亲种的,与我们朝夕相伴。文中两处运用插叙对白菜进行了温馨的回忆,又用拟人手法将白菜人格化,如“挤进了篓子里”;特别是写那颗最小的白菜,仿佛进入了童话的世界:“我”看它的小和可怜,“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还差点好心办坏事害死它。连母亲也把它当成孩子,小白菜终于历经磨难长大成人了。 白菜在“我”眼中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抖着生命的音符,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诗意的画面。

参考文献:

[1]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9-175.

[2]韦勒克,沃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237-238.

关于母亲的散文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请赏析文段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阅读散文的最终目的是透过语言文字去读懂作者本人,对于写人叙事类的散文更是如此。我们应在了解事件始末、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读出文中的“我”,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文段通过“我”和母亲的对话以及对母亲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突出了母爱的细腻、无私和伟大。人物之间的对话意在表明“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无尽的爱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技法指津】

一般而言,写人技巧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正面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性格

例题文段采用肖像描写的方法,“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一句中,“憔悴”一词表现了母亲照料残疾儿子的操劳,也暗示了作者自身病情的严重。“央求”一词体现了母亲强烈希望儿子能出去散散心、尽早走出病痛阴影的良苦用心,渴盼儿子拥有如般的顽强精神,续写生命的华彩乐章。这一句话、两个关键词的人物肖像描写,突出刻画了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坚定与执着,令人肃然起敬。此外,文段还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全方位、正面体现了母亲的性格。

二、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写人记事的散文中,运用恰当的修辞表现人物特点是极为常见的方法,如鲁迅《藤野先生》一文中对清留学生的描写:“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三、巧设悬念展现人物的特点

例题文段的结尾部分,因为“我”接受了母亲的建议,母亲喜出望外,在双腿残疾的儿子面前,不禁回想起了儿子小时候一脚踩扁一个杨树花的情景,而后“她忽然不说了”“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两个简短的句子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为什么难得高兴的母亲“忽然不说了”?母亲“悄悄地出去”干了什么?前后急转直下的心境透露出母亲情感的汹涌,从追忆幸福往事的巅峰骤然跌入为子心酸、为己悲悯的谷底,正是这悬念的“留白”之处,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同时与文本、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碰撞交流,设身处地地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作品中,去联想、想象、感悟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关于母亲的散文篇4

我把教学思路确定为:诵读进入鉴赏情境,整体感知表情达意内涵;往下品味优美意象,让学生想象、补充、叠加意象,进行再创造;最后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讲述母爱故事,悟出母爱平凡、无私、伟大的真谛。

第一步:朗读进入意境,整体感知美,就能把握表情达意层次。

散文诗最适合诵读。朗读进入意境。读好了,课堂气氛就上来了。这是因为散文的意境美和语言是统一的,而感知这两种美非诵读不可。我课前布置学生朗读,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能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既使诵读能力好的学生,也需要指导。于是我简练揣摩,如配上背景音乐――《荷塘月色》,播放“繁星”、“春水”的精美图片,只作简短的导入――20世纪,中国文坛翩然走过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清新隽永,如文学夜空颗颗璀璨的繁星;她的文字里流淌的情感,如文苑里的一池春水,微风过后,荡起阵阵爱的涟漪。她就是文坛巨星冰心。母爱是什么?请听《荷叶.母亲》的配乐朗读。

诵读成功,学生听得很投入,喜欢上了这篇课文,有的甚至抓住当时触动心灵的画面,做些简单的记号,揣摩文中这儿该是亲切、娇昵,那儿该是深沉、烦闷、压抑、感动……学生对文中许多地方产生兴趣,如语言美、意象美、哲理含蓄美……可我暂时避开,让学生找那些过渡标志的句子,实际目标是要学生找出行文线索,让他们很快明确作者表情达意大致层次。从学生反馈来看,这样切入化难为易,豁然开朗。

附教学镜头:

师:听了朗读,我猜同学们有许多感知,如亲切诗化的语言,鲜明优美的意象,深沉含蓄的哲理等等,可能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请找出相关的语句。生: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感动。

师:抓住作者表情达意的线索,整体感知作者表情达意大致层次。各层次大致讲什么?生1:作者因什么事烦闷?

生2:红莲的盛开,似乎是让人欣喜的一幕,但它仍没有缓解作者烦闷的心情,作者仍是不适意,为什么?

生3:红莲的命运有没有出现转机?作者的担忧解除了吗?她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吗?

生4:作者本应该是很高兴的,但为什么高兴会成为感动?

师:这样说来,作者表情达意的构思是抓住作者感情的变化。

第二步:品优美意象,让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

散文诗除具有散文特点外,还具有诗的特征。鉴赏诗歌关键是抓意象,散文诗也是。艾略特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

让学生想象、模仿、创作一些意象。下面是模仿走向创作教学中的诱导:

师: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意象,它们是……生(齐答):荷叶、雨点、红莲。师:沿着这个思路,能否补充、调换意象?

生(补充的):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母亲是阳光,我是小树。母亲是大树,我是树苗。母亲是溪流,我是鱼虾。

母亲是夜空,我是繁星。母亲是泥土,我是花草。……

生(调换的):“树干”换成“大树”“泥泞”换成“泥土”……

第三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探讨蕴含的真谛。

散文诗鉴赏不仅需要培养整体感知,捕捉优美意象参与内化创作,还需要引导学生探讨,感悟蕴含深刻的哲理。同时,应该注意鉴赏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过程,需要结合自己的体验阅历。

随着教学的深入,最后引导学生讨论母爱的真谛。

我在学生齐读课文后由具体而抽象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师:引入冰心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记关心自己女儿的冷暖这一感人资料。

师:引用资料(暴走妈妈――陈玉蓉的故事)。

师:播放汶川打地震感人视频(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生1:讲述小时候妈妈背我去读书的故事。生2:讲述妈妈在油灯下为织毛衣的故事。生3:讲述深夜,妈妈陪伴我学习的故事。……

学习者最终能够感悟没有描述且未曾教或无法教的东西,那真是我们教学中的大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在自己的亲身参与中掌握的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的知识、兴趣的最重要的条件。”

散文诗中的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就是先具体,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表可发,学生能够思考你设计的思维训练内容,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悟性,从而悟出抽象的东西,这样就把学生带活了。

关于母亲的散文篇5

《散步》被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使用且编排在“家庭生活”单元里。家庭生活单元表达的是亲人之间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即亲情。因此,对《散步》的解读也主要停留在这一层面:文章通过描绘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和睦融洽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一家三代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我”和妻子这样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使命感。《散步》表达的是一种欢愉而深沉的亲情。

但当我无助地看着我的外祖母在母亲的怀抱里停止了呼吸,当我参加完她的葬礼赶回学校,再一次阅读《散步》,尤其是看到被编者删去的那三句话之后(见注),触动我心灵的不再是表层的温馨亲情,而是深藏在字里行间的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感叹、对生命的珍惜之情,领悟到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悉心呵护,以及对生命易逝的慨叹和对生命消失而激起的悲怆情愫。

文章中的母亲老了,由高大强壮变得瘦弱多病,无论肉体还是精神,儿子都成了她唯一的依托,所以她对儿子的话是如此地“信服”。但是,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此处表达的并不是作者因母亲听话而欣喜、自豪的心理,而是一种对母亲身体无法抗拒地走向衰老的惋惜之情、伤痛之感,是对羸弱母亲的无限疼爱之情。因为“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在生命的延续过程,尽管死亡是平常而客观的事,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一天天老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痛苦、最揪心的事。母亲已到暮年熬过了这个严冬,不知道能否熬过下一个严冬,在庆幸之余透露着几分酸楚。

散步途中出现了分歧:走大路还是小路?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作者却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紧急关头那样”难以抉择。这似乎是一种调侃的口吻,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他含泪的微笑。一家人都听从于“我”,是因为他们对“我”怀有信任和企盼,而“我”既要顺从老人又要满足孩子,真是一次艰难的抉择。最终,“我”决定顺从母亲,因为“我伴着母亲的时日已短”。这真是直刺心灵的一句话。每读至此,我都会如哽在喉,久久不能语。正是因为作者对生命的深深体悟,才深深地意识到,“我”和妻子有责任让身边的老人生活得更愉快、更幸福。

母亲选择了孙子要走的路,这不但是老人对孩子的呵护,更暗示着母亲对生命的渴望――“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绿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原来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去处。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前半部分也有对早春景色的描写,但这些景色透露出来的情感却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截然不同。《春》使我们感受到的是处处生机盎然,而《散步》中的景物让我们时时感受到对生命的渴望。

如此看来,《散步》所展示给我们的:表层的是生活,深层的是生命;表层的是温馨、和谐的亲情,深层的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和思考;表层的是亲人的互敬互爱,深层的是对生命的珍视与爱惜。因为生命是珍贵的,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是至高无上的观念。所以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处在生命最辉煌时期的中青年人,都有责任让身边的老人更多地感受到生命中的阳光和幸福。

[注:括号内为教材删去的句子

一、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是来了。

二、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紧急关头那样)。


猜你喜欢

母亲的忌日
母亲的忌日
散文:岁月静好
散文:岁月静好
面纱下的“小清欢”,你不必再羞涩!
面纱下的“小清欢”,你不必再羞涩!
网站地图